close

中國的建築與文化

漢寶德

導讀:王健桓

本篇為漢寶德先生至東海大學演講、授課內容的節錄,本導讀擷取本書討論的兩個重點分別為1.建築文化的基礎以及2.自文化看中國建築。

 

 

 

一、建築與文化的關係

十九世紀以前,西方一般認為文化分為精緻文化與民俗文化,而建築便是屬於前者。而在1960年代以後,常見的說法則是把文化視為民族文化學中的文化,將文化當作生活的方式,但漢寶的先生認為現今的建築業和社會大眾的溝通不良,充滿專業的傲慢,因此他主張建築界應進行文化的反省,首先要探討的便是中國文化的特質,其次則是探討這些特質對建築有哪些要求。

可惜的是現今學者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大多只在說明事實,並沒有思考背後的文化力量。

包裝的原始文化

漢寶德認為中國文化是經過包裝的原始文化,主要在於中國文化保留了原始文明的需要,但再加上了繁複的禮儀,例如性,只是為了孕育後代,稱為傳宗接代,由於的包裝,性成為了家族責任,變成了嚴肅的道德行為。

宗教也是一樣,原始的宗教存在強烈的恐懼感,雖然每一個民族的信仰最初都是如此,但如果始終保持神祕的恐懼色彩,這樣的文化便難以發展為文明國家。而信仰會發展出神話,把超自然的信仰人性化,希臘以及中國的文明都從神話開始,然而中國古代的神話卻不像希臘神話那般創造了人文社會中的科學與藝術,反而是用天意來催化文明,這使得中國在科學以及藝術上都落後了西方。

  image002.jpg

image004.jpgimage006.jpg

 

生命的建築

中國的文化裡,建築並無客觀存在的價值,除了居住以外,建築代表的是生命的期望。也因為建築沒有關的存在,所以建築的造型也不求獨特、永恆。所以中國沒有發展石造建築,而是使用會腐朽、有生命的木材

生命的感覺對中國人而言,比起永恆還要重要。除了在環境上感受到生氣,在材料的使用上執著於木材之外,造形的生氣尤其重要。

因此在六朝時期,中或建築產生了翼角起翹,就是一種氣韻生動的表示。建築不及繪畫、雕刻來得容易自由表達,它必須使用結構的方法建造出某種感覺。

 image008.jpgimage010.jpgimage012.jpg

人本的精神

人本的精神除了表現在空間秩序與人間和諧上之外,就是明確的感官主義精神。這是可以自建築的審美觀看得出來的。
感官主義就是以滿足感官的需要為原則。前文我們說過,古聖人承認食色性也,沒有要我們過分的約束自己,只是要我們在滿足自己時不要忘了別人而已。中國人在追求享受的時候,並沒有犯罪的感覺,因此也沒有基督教「富人進天國,比駱駝穿針眼還難」的觀念。由於我們視追求美感是本能的一部分,所以自古以來就沒有美學,也沒有抽象的理論。

中國人喜歡幸福、喜歡亮麗、喜歡圓滿、喜歡長壽。因此建築上布滿了這些象徵。這也與西洋的悲劇性格是大相逕庭的。

 image010.jpg

務實的觀念

現世主義的中國人,對於宗教沒有真誠的信仰是不在話下的,在處理一切精神問題時,都予人以務實的感覺 · 對於不可企及的來生,除了極少數人,是大家所不在意的 · 中國人不是宗教民族,也不是內省的民族。所以內省性的精神生活不是中國人的專長。

以建築來說,在中國從來沒有「表裡如一」這回事。外表是為了外觀,裡面是為了結構,外表既不意在彰顯裡面的精神,裡面也不會為外觀多浪費一分材料 ,比如說,外國人的建築是石砌的,則內外均為石材,因此透出石建築的精神。材料與結構既砌成建築空問也表達了建築的精神。

 image016.jpg

結語

建築是文化的上部結構,建築的每一現象都有文化的根基,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這一章節裡,作者試圖以文化的現象來解釋中國建築的現象,作者把信仰放在文化的最基層與原始物質的條件並列。至於中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信仰及人生態度,作者沒有去迫究的。

舉例來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這件事,是很多文化觀察家的看法。中國社會靠禮制來維持秩序,是用外在的力量來形成人類社會 · 因此中國人沒有內在心靈的約束,社會上經常發生殘忍的殺戮事件,自這一點說,中國人是原始而野蠻的,這就是為什麼西洋人把「敬畏上帝」與文明社會等量齊觀。

中國建築是在現世主義、生命主義、官能主義的人生態度下,受倫理制度的外在約制而產生的。要這樣去了解,才知道中國人的建築行為為何以如此的動物性,何以缺乏精神素質。

 

image018.jpg  

二、自文化看建築的三個段落

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國建築.好像是一個普通的名詞,但是稍徹細心想想,就發現其意義很難了解。中國幅員廣大,在數千平方公里的範圍中,地理上有各種不同的區域,每一區域又因地區的不同出現不同的次文化。以語言來說,中國何下於敷十種?然則中國建築在空問上是以何地為準?比如說,一般認為合院是中國建築所有,似乎應該錯不了,然而西安附近的民房,沒有一個三合院,全都是古怪的、偏邊的,可見合院不能用來概括的描述中國建築。同理,中國歷史悠久 · 數千年王朝更替,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然而時代推演,各代的文化特色不一,試看最近考古學者所復原的服裝,各代迥異,粗看之下幾乎為異族,可見時代在文化上都會有很大的差異 · 然而在時問上,我們要以哪一階段代表中國建築呢?

文化也是在不斷的演變之中,因此談中國建築幾乎無法避免的要以歷史演變為綱領。今所要談的,正是自文化史發展的角度著眼,來觀察所謂的中國建築。在過去,研究中國建築缺乏了歷史的觀點。在民國廿年左右,先賢們研究中國建築是自眼前的北京故宮開始。先弄清楚清代的官式建築的構造,再到河北、山西去探索古老的建築,回溯到唐宋,經過測繪之後,他們自然地純從構造方法上下了結論:那就是中國建築的起源、成熟、哀退的三部曲。秦漢是建築的起源,唐未是成熟期.明清則是袞退期。秦漢並沒有木結構保留下來,但是自石刻上的推論,構造是簡單的。這樣的三部曲歷史觀可以滿足建築的需要,且與一般人懷念漢唐盛世的心情相配合,解決了人部分觀念上的問題。這種看法流行至今,沒有人提出異議。筆者在廿年前寫 明清建築一論 的時候,就指出這種說法太簡單了:單純的結構發展論不能代表全面的價值。

西洋與中國史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王朝連續不斷的事實,這就是中國建築大體上因襲同一形式的原因。而西洋的每一段落都是死掉以後再生的,中西歷史上約略相同的就是漢到六朝這一段混亂期,相當於西洋的蠻族入侵,中西此時都是大帝國瓦解,宗教力量興起的時代。隋唐帝國確實是自瓦礫中再生的,中國的中世紀因唐帝國之故而與西洋迥異。囚此至少漢代以前的中國同於西洋古典時代是不應該有疑議的;它們有很多共同性。

中國的古典時代

中國文化創發於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典時代應分兩個階段,前段為自般商與西周到春秋,類似西洋自中東的影響到發展成熟之希臘時代,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化基礎。戰國到漢代則近似羅馬帝國,是中國古典文化之後段,中西之問有很多相類之處,比如兩者都沒有主導性的宗教,因此為神話統領的文化。又因沒有強勢的宗教統治,均產生了人文的觀念、哲學思潮,兼重視藝術。漢帝國把中原文化以武力帶到全中國境內,與羅馬帝國的情形大同小異。

周代以來,禮制慢慢建立,建築也開始制度化。多進的合院出現,一般民問,高牆圍成院落,坐北朝南的開放式廳堂,升堂落座,逐漸成為制度。可是帝王之家,建築充滿想像力 · 與神仙的信仰相結合,並沒有固定的制度;如秦之阿房宮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考古發掘中,雖不能完全與文學的描寫驗證,但其規模是可以推斷的。

image020.jpgimage022.jpgimage024.jpgimage026.jpg  

中世紀佛教支配的時代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自東漢時慢慢進入中國的,這是很奇怪的現象 · 似乎並不完全是胡人入侵時帶進來的。一個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的宗教,產生於一個遙遠的國度,語言與經文極難相通,居然來到已有成熟文化的中國,且為統治者所崇信,確實是很難令人相信的。而古羅馬的基督教,是在羅馬的領土內產生,藉羅馬的統治力量傳播的。

也許中國本位的以人為中心的文化比較容易順暢的過日子,比較難處逆境。 英雄式膨脹的人格.努力追求神仙的空幻世界,是不容易安身立命的。兩晉之後,知識分子要靠隱逸與煉丹之術來尋求生命的意義,對於一般大眾,在動亂中求生存,心靈上是毫無依賴的:神仙對他們而言太遙遠了 · 佛教雖然是很玄奧的宗教,但僧侶輾轉傳來的,只是對來生的期盼。這一招正中當時文化的要害,墳滿了中國人的心靈空虛。

一個汝窯的碗為什麼使我們感動?因為它的質地溫潤如玉,成色也近玉。古玉的顏色極少純白,多是青灰色,即今人所說的Celadon。這個字恰恰就是西人對青瓷的稱呼。宋人的官窯,以青灰為上,近綠為次,事實上與對玉的評價是相通的;而瓷的表面不求光澤,要溫潤。宋代瓷器中有很多良質的青白瓷產於照德鎮,質白壁薄、半透明、上有浮雕,但不為國人所喜,國人寧喜質地較粗不透明的青瓷,釉面多氣泡,而散去光澤,平易近人。自此後,瓷器成為主要的工藝形式。

在漢代,建築的輕靈感是大出簷與背簷的數頭。鳳是正背上的裝飾。到了中世紀的唐宋,整個屋頂都成為一只大翅膀了。
不但建築的本體是飛揚的,予人以乘風飛去的感覺,唐代的殿堂組合,喜歡一殿兩閣的格局,殿、閣、間以曲廊相連。閣通常在殿之兩翼,而居於高聳冖台,使起翹之屋頂特別有翅膀的感覺。

image028.jpgimage030.jpgimage032.jpg 

近世期,俗世文化支配的時代

中國建築文化的發展,有些特色如隱逸的理念與飄逸的形式自古代以至近世不曾改變過的。衣帶飄揚之美在古代為舞姬,在中古為飛天,在近世為菩薩。這是表上的水平線。但其他特色歷代均有改變,其演變的方式有下降的直線,有上升的直線,也有升降、降升的曲線。

 

其他觀點

中國人的空間觀

中國人對於居住空間擴展的要求,從來不是基於功能,而是基於情趣。中國的大宅棟宇連雲,但主人之所居仍不過內外三間。中國的住宅是家族的住所。

我國建築自單純的三間房子開始,發展為龐大的家族聚落,也是同樣的自然的延伸,毫無牽強之感。三間房子不夠就兩端各加一間,而成五間,居的建築很少超過五間,因為過長就不方便了,寧再起一座三間的單元,與原有三閶並列(口南方住宅_或呈直角,構成曲尺型,進而構成三合院(如北方住宅)或四合院。如果自成長的觀念來看, 國的住宅是自三間房子的單元重覆而成,如同原始細胞的成長一樣。院落是空氣與光線所必要,所以圍繞著院落發展,乃理之當然的。

自北方中國文化的發源地所產生的「三間房子」,是包被在厚厚的牆壁內的空間,只有在前面才有門有戶。堂屋的中間稱為明間,面闊較大,全用落地窗代門,是明亮的,而兩邊的臥室,都是暗間,前面只開半截的窗。由於後面與側面都沒有開口,室內確實是比較陰暗的。然而陰暗的臥室仍然面對前院開窗,是一種為生活而安排的空間。

我們的三間房子是因一明二暗組織成的。有外牆而不開口以通風、採光,是中國建築的一大特色,其起源容後文補述。但到後代,這種空間的格局就與中國人的宇宙觀分不開了。

圓熟是一種生命精神的顯現;在我們這樣歷史悠久的民族中,裝飾事實上是累積了幾千年的文化的信符,充滿了現世的與象徵的意義。

建築的形式

談到中國建築的造形,除了上節曾討論的對稱之外,最重要的是垂直方向的三段組合。
三段組合是中國建築自其發生以來所自然形成的。那就是一座土石的台基,其上構以木架,再其上則覆以屋頂。與長方形單元一樣,這是不能再解析的建築公理,所以古希臘與羅馬人也是使用同樣組合,自幾何學的構成上,台基為低矮的長條,木架為垂直的柱列,而屋頂為一大約為三角形的空間。

傳統建築的木架構,由於連接處並不絕對牢固,而基腳只是一些放在地面上的柱礎,整個結構是有彈性的,如同人體。匠師按人體的經驗與傳習的口吷施工,結構體帶有濃厚的有機體的意味。所以中國建築的結構是會「走動」的。當強大的外力來襲時,中國建築不是以剛體來抵抗,而是以「柔功」以結點活動,與結構移位的辦法去解卸。所以中國古老的建築,幾乎都有結構鬆脫,柱腳移位的情形,當然,不幸遇到過強的外力時,就只好倒塌了。

也許這正是不具備三角穩定條件的好處。據傳說,某地有一多層高塔,遇有強風,常常搖擺如醉,卻歷久不傾,挺然健在。某青年工程師,自外學成歸來,乃利用現代工程技術,予以撐持。事畢,適有大風,該塔竟頹然倒地。
在一個有機的柔性架構上,以三角穩定的方式使某一局部剛體化,則外力來時,反而無法解卸,使外力集中於剛柔交結之處。由於結構的局部無法承受大力,其傾塌乃為必然了。

磚、石屬土,是應該被踩在腳下的。中國人不能相信磚、石要建告在上百尺的高空,藝在我們的頭上。只有死人才歸於塵土,才被掩蓋在磚石之下。活人需要生氣;我們的居住環境要與象徵生命的木材在一起。木在五行中居東與東南,為生之象徵,色青、綠。以龍為象,以雷為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vons 的頭像
    jevons

    jevons談設計

    jevo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