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森林鐵道沿線聚落再生與防災規畫初探
A Study of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 settlement alone the route and the redoubt of measures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所 副教授
Graduate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Arch. And Interior Design, NYUST
王健桓,楊裕富
Wang, Chien-Hwan Yang,Yu-Fu
摘要
莫拉克颱風重創阿里山,造成森林鐵路全線停駛,相關聚落長久以來逐漸沒落、凋零以及台灣山區缺乏防災規畫等問題浮出檯面,而相關民間團體及政府機關也在阿里山森林鐵路停駛後積極討論增建纜車與否的議題,然而不論鐵路是否復健,纜車是否可行,相關聚落的永續發展以及山區的防災規畫都是一個需要被探討的議題也是本研究的重點以及主要目的。
本研究以GIS(地理資訊系統)作為主要研究方法,探討阿里山地區聚落再生、永續發展的各種可能,以及設置防災據點的可行方案,並建立與蒐集阿里山地區的GIS資料以供後續研究使用。
關鍵字:地理資訊系統、聚落再生、永續發展、防救據點
Abstract
Morakot typhoon causes heavy losses to Ali Mountain, creates the forest railroad entire line to stop trips, and the question to emerge from related settlement long-time has declined gradually, and the Taiwan mountainous area lacks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 but the correlation folk association and the governmental agency also discusses positively constructs the cable car or not subject, however no matter railroad whether recovery, cable car is whether feasible, the related sett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ountainous area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all is needs the subject which discusses also to be this research key point as well as the main purpose.
This research by GIS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took the main research technique, discusses each kind of possibility which the Ali Mountain area settlement regene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disaster prevention foothold feasible plan, and establishes with the collection Ali Mountain area GIS material supplie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use.
Keyword: GIS, related sett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saster prevention foothold
1.1研究動機
2009年8月4日,莫拉克颱風在菲律賓東北方約1000公里海面上生成,5日增強為中度颱風向西移動並於當日20點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6日早上8點30分發布陸上颱風警報,8日2時強度略為減弱,並於14時左右於桃園附近出海,繼續向北北西緩慢移動,但挾帶的大量雨勢卻達到歷史新高,颱風期間降下了台灣地區一年份的雨量, 11日凌晨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最後於當日早上5點30分解除陸上及海上颱風警報。
8月8日當天阿里山地區累積雨量大約1161.5毫米 (中央氣象局),隨之而來的坍方、土石流等災害,造成著名的阿里山小火車森林鐵路損壞總計四百餘處,交力坪站到水社寮車站之間共有四座隧道被土石掩埋,初步估計全線修復需耗時三年,經費高達十一億新台幣,然而已有多位學者專家針對阿里山的地質特性提出全線復建必要性的質疑以及興建高空纜車做為修復鐵路的替代方案,便是以高空纜車以及高山鐵路共構的方式重建阿里山的鐵路系統,同時也增加阿里山觀光的多樣性。
藉由此次災後重建重新審視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聚落衰敗的現況,並加以改善,不論是森林鐵路全線復建或是改由纜車、鐵道雙系統並行,沿線聚落的活化以及特色發掘都是必要並且勢在必行的。
同時此次風災更突顯了在山區規劃防災避難據點的必要性,近年來頻率漸增的風災及地震造成了許多災區居民身家財產的損失,除了必須加強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外,另一方面還需重新完整的規劃防災避難據點,尤其在山區土石容易崩落、聚落有可能與外界失聯的特殊地點更應該妥善的加強規劃。
1.2研究目的
身為台灣獨一無二的高山鐵道文化財,政府也積極的想將阿里山鐵路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同時阿里山也擁有國家公園的自然生態,但是不論是森林鐵路本身亦或是沿線週邊的聚落,都沒有一個「國家級」的規畫,阿里山森林鐵路轉為民營後一天僅維持兩班次行駛,大大縮減了民眾搭乘鐵路的意願,同時維修及養護都不及國家標準,沿線聚落也受此影響,公路不通(在非主要道路上)、鐵路不停(一天兩班,且大多數車站都降為招呼站),聚落的發展只能逐漸衰敗。相較於同樣著名的日月潭,不僅在周邊環境的品質以及觀光的規畫都優於阿里山,然而在阿里山林木資源開採殆盡、山上聚落急需仰賴觀光經濟活化當地的產業活動時,阿里山的整體規畫實在差強人意,因此不論是要促進當地產業活化或是更適當的保護山林地自然資源,由下而上做一徹底全盤規畫是有其必要性,並且刻不容緩的。
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此一規劃研究重新審視阿里山鐵路沿線重要聚落的防救據點,以因應日後任何可能造成的自然災害,避免往後再有風災、地震時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1.3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阿里山鐵路奮起湖車站作為研究的基礎,並以奮起湖車站為中心,向外擴展至水社寮站、交力坪站、梨園寮站、獨立山站、木屐寮站、竹崎站,以及多林站、十字路站、屏遮那站、二萬平站、阿里山站和祝山站。主要以車站本身和鄰近車站的聚落做為主要研究對象。
圖1-1阿里山鐵路位置及範圍
(黃源明, 台18線阿里山公路圖, 2003)
1.4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重點為探討車站以及聚落可持續發展和再生,因此將針對車站、聚落可持續發展之文化面相及其他與環境相關、防救據點等議題進行討論,研究範圍以現在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聚落車站為主,調查內容包含:
一、生產空間環境:包括生產農地分佈、生產農地形式、耕作方式、作物種植種類、生產區基礎設施、生產區建築設施、禽畜飼養等環境之調查。
二、居住空間環境:居住區建地形式、部落型態、居住區配置、建築構造與材料、居住區基礎設施、能源使用設施、環境衛生現況、居住區小型生產區與禽畜飼養、居住區特殊環境等調查。
三、公共空間環境:公共空間分佈、公共空間環境、公共空間建築等調查。
四、觀光遊憩環境:觀光遊憩區分佈、觀光遊憩區環境調查、觀光交通環境調查等。
1.5研究方法
1.GIS分析法:使用分層套圖的方式,依生產空間、居住空間、公共空間、觀光景點等圖層加以疊圖、分析、以規畫當地環境空間分配。
2.深入訪談法『質性(詮釋)研究』:深入專訪聚落耆老、當地居民以及相關人員,訪談填寫其意見表。
3.個案研究法『質性(詮釋)研究』: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對國內之成功個案,進行個案研究分析。
4.文獻之研究:前人之觀光風景區對環境影響文獻研究分析。
5.理論之探討:自然觀光對環境影響上探討分析。
6.相關資料相關之分析:收集自然觀光對環境影響以及八八水災後阿里山相關各報章、雜誌刊物論述及相關法規等
2.1阿里山森林鐵路相關文獻回顧
2.1.1.阿里山的位置以及範圍
一般為人熟知的阿里山,早期多半是指由林務局所管轄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而在管理處成立以後,行政區域橫跨了梅山、竹崎、番路及阿里山等四個鄉,面積約有四萬一千五百二十公頃。四個鄉裡,梅山鄉共有瑞里、瑞峰、太和、太平、太興、龍眼及碧湖村等七村屬於風景區範圍。竹崎鄉有中和村的奮起湖、石桌及文峰、金獅、仁壽、光華等五村隸屬。番路鄉則納入了公田村的觸口、巃頭、隙頂,以及民和村的半天岩等。阿里山鄉則是風景區內佔地面積最大的一鄉,十二個村里,計有中山、中正、香林、十字、達邦、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豐山等都在轄區內。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分別以:
1.阿里山森林遊樂區;2.阿里山森林鐵路;3.鄒族文化;4.石桌、奮起湖;5.瑞太、豐山、來吉;6.太平、文峰等西北廊道等六大遊憩系統規劃建設,並以配套行銷推廣,「大阿里山」的觀念便逐漸地擴散到每個人心中,原來「大阿里山」並不侷限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還包括了達邦等八個鄒族部落、漢人最早開發阿里山地區的瑞太地區、以及富有自然野趣的豐山、來吉、文峰等旅遊景點。本風景區受到地層縱切影響,懸崖、峭壁、瀑布特別發達,海拔高度的變化亦造成雲海、日出、晚霞景致,四季晨昏變化,極為奇幻美麗,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成就了生物多樣性的基本要件。隨著海拔的攀升,林相分層和植物種類豐富歧異,動植物生態亦呈現多樣的變化,在山林幽靜處多種保育生物孕蘊而生,像是山羌、長鬃山羊、台灣獼猴及台灣一葉蘭等。而依山而居的村落與鄒族部落,也展現出丰姿萬千的人文風景。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2007)
2.1.2.阿里山鐵路沿線車站
阿里山鐵路從嘉義平地起始,可分為平地段、熱帶林段、暖帶林段和溫帶林段四個路段,沿途由嘉義站經北門、竹崎(平地段)、木屐寮、樟腦寮、獨立山(熱帶林)、梨園寮、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林、十字路、屏遮那(暖帶林)、二萬平、神木、阿里山、沼平、祝山(溫帶林),八八水災前由宏都民營的阿里山鐵路,由嘉義自阿里山每日起迄各兩班次(民營前為三班次),八八水災至今(2009.11)阿里山本線及支線已全部停駛,這對原本就逐漸沒落的鐵路沿線車站聚落無疑是雪上加霜。
2.2聚落永續、再生相關研究回顧
2.2.1.永續發展的定義
最早於1962 年Rachel Carson 發表「寂靜的春天」始為人類對環境的倡導﹔1972 年世界知名科學家及經濟學家所組成的「羅馬俱樂部」發表「成長之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報告書,指出由於人口急遽增加、追求經濟發展造成地球資源及能源逐漸減少,再加上公害污染致使環境生態不斷的遭受破壞,因此,人類的成長將於數十年內將到達極限。同年,聯合國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發表「人類宣言」,是環保問題受到國際重視的開始;相關會議亦討論人類獲取充足的糧食、飲用水及居住環境、計畫生育的權利等問題。此後,也有許多環境保護的宣言陸續提出。
1980 年由國際自然保育同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出版《世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首先提出「永續發展」的觀念:「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體系中的基本關係,確保全球的永續發展」,然而並未引起國際間的回響。1983 年秋聯合國第38 屆大會,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並制定「全球的變革日程」(A Global Agenda for Change),提出今後十年中實現永續發展的長期環境對策,促進開發中國家與經濟及社會發展處於不同階段的國家更廣泛合作,使國際社會更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確立世界社會的理想目標。
2.2.2.永續社區相關理論探討
1992 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推出「二十一世紀議程」後,該議程第28 章「地方議程」(Local Agenda 21, LA21)開始倍受全球許多地區的地方權責單位(local authorities)之重視,並依議程之要求推出「地方永續發展行動計畫」。至1997 年止,已有超過51 個國家2000 多個地方權責單位,進行推動「地方議程」永續發展行動方案(Brugmann, 1997)。
Munasinghe(1993)根據過去經驗與教訓,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應包含經濟成長、社會公平與生態環境穩定與永續三個目標,因此他建立了一個永續發展的架構,如圖2-1
圖2-1永續發展架構圖
資料來源:引自陳菊萍(2003)
因此可知永續發展理念的向度可區分「生態環境」、「經濟產業」、「社會文化」等三大主軸。而永續發展之社區依據Marie D. Hoff 之分類方式,分為都市型社區、鄉村型社區、區域型社區三類。無論何種社區類型,都顯示出資源分佈與使用不均衡及地球資源有限等交錯下所產生之共同問題。而三種類型社區所著重之議題如下:
1.都市型永續發展社區:處理生態環境汙染及都市貧富不均的永續社區生活環境議題。
2.鄉村型永續發展社區:著重於解決環境資源不足及產業轉型,社區產業永續發展之相關議題。
3.區域型永續發展社區:共生生態領域範圍內之永續發展議題(張珩、邢志航,2004)。
依據上述理論,阿里山沿線車站聚落屬於鄉村型永續發展社區以及區域型永續發展社區之間,應著重於產業的轉型,以及其整個阿里山生態領域的永續發展,適切的利用在地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將其歷史文化價值朝永續發展的方向保存,另一方面對於聚落的發展也不可如都市般肆無忌憚的建設開發,更需要的是仔細的規劃設計,在不破壞自然資源的前提下適度的進步,以求長遠的發展。
2.3防救據點相關文獻回顧
2.3.1.防救據點的定義
有關防救據點之定義,根據何明錦、黃定國於「都市計畫防災規劃作業之研究」中提到,所謂的防救據點,對居民而言是提供正確迅速的防災消息,且可執行自主性滅火活動的據點。此外,在作為避難場所的機能上須具備收容、避難、醫療、救護、物資輸送儲備、指揮中心、資訊傳達等各種機能,因此在劃設工作上是以各自治體為單元設置地區防災設施,使居民得以利用。如日常生活使用的公園、小學等公共設施皆可整備為防救據點。 (林書存, 2006)
2.3.2.防救避難據點設置原則
防救據點於災害發生時可提供作為避難或醫療救護等機能之據點,可依其主要機能,區分為避難生活、醫療、物資、消防及警察等五大類。一般開放空間均可做為防救災據點之使用。
依上述五大防災系統及因應不同機能之各項場所據點說明如下:
一、緊急避難場所:於災害發生後,人員尋求緊急避難場所,屬於個人自發性避難行為,避難場所以避難圈內各開放空間為主,因為時間緊迫,在對策上並無特定指定之據點,完全依當時情況而定。
二、臨時避難場所:主要收容暫時無法直接進入安全避難場所(臨時收容場所、中長期收容場所)之避難人員為主,以等待引導的方式進入層級較高的收容場所,待餘震結束後,視情況決定下一行動場所。指定對象以現有鄰里公園、綠地為主。
三、臨時收容場所:以場所超過1ha 的全市型公園為主,目的為提供大面積之開放空間作為停留之處,待災情穩定之後再進行避難生活,亦可同時作為醫療、物資輸送之大型據點。
四、中長期收容場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災後都市重建完成前進行所需之避難設施,必須具有完善的設施可供庇護。中小學校或大型公共設施可作為此類據點,亦可成為具有臨時指揮中心、儲備器材等機能之消防據點。
五、醫療據點:分兩大體系,一為發揮醫療設施功效成為臨時醫療場所,二為同時作為中長期收容場所。
六、物資據點:主要分接收與發送兩大體系,爲求有效發送物資,發放據點以各避難圈所劃設之中長期收容所為對象,接收據點可分全市及區域兩層級,全市據點乃在於接收外援物資,對象以聯外的機場、港口、大型市場、車站等場所。區域據點宜考慮陸運及空運之便利,每區至少選定一處交通便利、區位適當且方便車輛進出之大型公園為據點。
七、消防據點:主要以消防分隊為指揮所,配合避難圈之劃設,分派每一消防隊之服務範圍,此外應利用中長期收容場所為臨時場所,儲備消防器材雨水源。
八、警察據點:主要目的進行情報收集與災後治安維護,以便於災害指揮中心下達正確指令。 (林書存, 2006)
阿里山聚落大部分地區公共建築物老舊,腹地狹小,如果以一般防救據點準則來規劃恐怕會有執行上的困難,應該就實地田野調查後,重新評估適當的防救據點以及建築形式,以達到設置防救據點的目的。
3.1GIS分析法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地理資訊系統是一門整合地理數學、地圖測量學、電腦科學、…等的科學,是一個包含點、線、面等空間資料的整合性資料庫,應用領域除了製作地圖還包含所有地表上下可見之事物,如土地利用、資源保育、污染防治、地質探勘、交通運輸、管線佈設、都市規劃…等,讓使用者透過軟、硬體的輔助,操作空間或屬性資料。功能包括資料蒐集及輸入(Collection and Input)、資料處理及儲存(Processing and Storage)、資料轉換(Conversion)、資料分析(Analysis)、成果輸出(Display)。
地理資訊系統的資料有兩種形態,分別是與地理實體有關的空間資料(Spatial data)以及描述地理實體的屬性資料(Attribute data)。在地理資訊系統中,空間資料是以圖形的方式呈現,而空間資料結構有兩大類,向量式及網格式;網格式資料乃是將地表景物網格化,也就是以矩陣的方式呈現,以相同代號代表相同地物,而格子愈小,圖形愈清晰、資料愈精準,相對的矩陣就愈大,資料量也龐大;向量式資料則由連續的座標點形成,其呈現出來就像是傳統紙本地圖,此類型的資料結構能夠精確表示地理位置,也可瞭解各地物間的相對關係。本研究乃著重於地區聚落的各種設施、道路、地景等加以疊圖分析,並不適合使用網格式資料,而向量式資料則可以用以處理地物間的相對關係,因此本研究選擇使用向量式資料。
一般而言,地理資料庫的建立可以分成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資料庫設計,第二個步驟為資料蒐集與輸入。地理資料庫的設計包括,研究範圍、所需圖層、圖層種類等,主要的工作有二個部分,決定所需的圖層種類及座標系統一致化。一般而言,圖層是根據研究所進行的分析而決定其種類:
1. 所需圖層及種類:
I. 面圖層:阿里山面圖層、竹崎鄉、阿里山鄉行政分區圖層、阿里山聚落建築面積圖層、阿里山聚落公共設施服務面積圖層。
II. 線圖層:阿里山地區街道圖層、阿里山公路路線圖層、縣道路線圖層、產業道路圖層、阿里山森林火車路線圖層。
III. 點圖層:各阿里山車站圖層。
IV. 其他:阿里山地區(竹崎鄉、阿里山鄉)人口圖層。
2. 資料來源:阿里山鐵路沿線圖層,將與理太科技建立合作關係取得,其餘圖層則是透過鄉公所、地政事務所以及藉由現地調查、資料蒐集及現況分析,搭配電子地圖進行數位化而得,同時也與虎尾科技大學黃志成教授合作進行圖層的判讀以及分析。
這些圖層製作完成後,可搭配現況資料進行圖層間之疊合,藉由此圖形可更清楚瞭解目前現況。
此外,一般來說GIS(地理資訊系統)主要運用在環境監測、自然防災、與山川河流測量的「屬物」研究 (石計生, 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 理論、資料與MajorGIS解析, 2003),但本研究嘗試在基本的數據資料圖層上加上非量化的聚落再生條件,即為所謂的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Humanist and Social GIS),可將其歸類為GIS的「屬人」研究,就是將原本「屬物」的GIS轉化至對於人所活動地表的社會行動與人文思想的「數位化地圖」的呈現。舉凡人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等活動,均可以是「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的一部分,而舉凡人所創造的藝術、詩歌、音樂、哲學與其空間呈現(如古蹟、展覽廳等)均可以是「人文思想」(humanist thought)的一部分。簡單講,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就是將人文科學視覺化的過程 (石計生, 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 2001)。它要求一種對於地方/地表的過去與現在的理解與詮釋。而研究者將發現,這個理解,我們也無法將「屬物」的山川河流排除在外,他們構成「屬人」的社會行動與人文思想的背景或基礎,有時也會成為行動與思想的重要創造與限制條件。 (石計生, 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 理論、資料與MajorGIS解析, 2003)
因此對於本研究而言,即是在GIS系統數據化的地形、聚落位置、河川走向等點線面的圖層上規劃防救據點的適當方案,再納入聚落再生的社會人文指標進而以GIS系統做為研究工具來進行諸如聚落再生、社區營造等「屬人」的研究。
另外關於防救據點,於災害發生時依其主要機能區分為避難、醫療、物資、消防及警察等五大類,本研究以GIS法做為研究主軸,以上頁敘述基礎圖層做為底圖,再導入防救五大主要機能,作為實質上的規劃條件,另外引用行政院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提出的社區六大指標做為本研究聚落再生的主要依據,分別為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大面向 (行政院, 2006)作為聚落再生的規劃及評量指標。
圖3-1:本研究GIS分析示意圖 |
4.1結論
藉著建立阿里山區聚落齊全的地理資訊系統,以此作為聚落永續發展的規劃條件將有助於全面性的規劃參考,並且同時將山區最讓人擔憂的自然災害應變等一同考量,將有助於保障聚落居民甚至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藉著聚落再生的動作,將可使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的車站以保存歷史記憶的方式,另外尋求繼續生存的方向,如此一來,即使車站失去原始的機能,也能藉由各種再造、再生的手段使其恢復生機。
5.1文獻回顧
Brugmann, J. (1997, 2). Is there a method in our measurement? The use of indicators in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Local Environment , 2 (1), pp. 59-72.
MarieD.Hoff. (1998).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udies in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Lewis Publishers.
Munasinghe. (1993).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中央氣象局. (無日期). 2009年阿里山氣象站逐日雨量資料. 2009年12月23日 擷取自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6/statistics/dailyPrecipitation/Data/467530_2009.htm
石計生. (2003). 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 理論、資料與MajorGIS解析. 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石計生. (2001). 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 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行政院. (2006年12月).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核定本). 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40014390 號函核定 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500056087 號函修正. 行政院.
林書存. (2006). 都市防災公園設施細部設計準則之研究. 碩士論文.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2007年5月7日).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自然資源. 2009年11月29日 擷取自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http://www.ali-nsa.net/chinese/01us/03nature_view.php?bull_id=72
陳菊萍. (2003). 地區推動永續發展行為意象之研究-以大鵬灣周邊鄉鎮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黃源明. (2003年7月24日). 台18線阿里山公路圖. 2009年10月14日 擷取自 漫步在雲端: http://alishan.cyc.edu.tw/images/maps/map_ali_b.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