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展示空間如何落實展示設計的基本性質-以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為例

 

研究生:王健桓*

指導教授: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班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副教授


中文摘要:

本研究依據展示設計的基本性質(展示規畫與理論與實務 漢寶德)探討九二一博物館在展示設計的手法上、其結果的呈現能否對應到展示設計的基本性質抑或展示設計的基本性質能否印證至其博物館的設計成果;93921日至97118日,已有566868位遊客參觀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以其地點及規模來看,可將其園區視為一成功之博物館展示設計,藉著探討其規畫手法是否和展示設計基本性質相呼應可期望達到以下研究成果:

 

(一)了解展示設計基本性質理論在此案例中如何實際落實。

(二)試圖歸納出適於此類型個案的展示性質理論。

 

關鍵字:展演空間  互動裝置   設計模式 展示設計。

 

 

Abstract

Research this according to showing the fundamental property designed '  Show the rule is drawn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Chinese treasure Germany)  Probe into 921 museum in showing the tactics designed, to it appears to be could so corresponding that fundamental property or fundamental property designed to show designed to show arrive result its; September 21 to will it be November 8 1997, 1993, have 566868 visitor visit 921 educational garden of earthquake already, according to its place and scale, can regard garden its as a successful museum show and design, making use of his rule picture tactics of discussing and showing that designs fundamental property to echo and can expect to reach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1)Understand and show that designs how the fundamental property theory in this case is implemented actually.

(2)Attempt to sum up the show property theory suitable for this type case.

 

Keyword: exhibition space ,Interaction device ,design mode , exhibition design

 

 

一、導論

1-1前言

  台灣社會日漸進步發展,人民的休閒活動以及接受新知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近幾十年博物館、展示中心、戶外展演場所等各式長期、周期性展演空間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而台灣近幾年更有許多新型態的展演空間逐漸崛起,如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策畫的「明日博物館」雖是一短期實驗性的展覽卻提出了許多新型態的展覽概念;既然展演空間的型態已經逐漸改變,更多更新的東西會被展示,具體的、抽象的、精神性的、意義性的、理念性的,許多以往不曾見過的展示內容一一被提出來,過去被視為展示設計基本性質的條件是否還能做為現代展覽的準則?抑或是需要更加細分以符合目前的展演型態。

1-2研究對象

  隸屬於國內博物館龍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博物館,因為其國內重大地震災害的特殊背景而成立,在921地震的五週年,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在93921日起對外開放參觀,除了傳統的教育意義外還有更深一層的紀念涵義,可將其視為一自然科學的博物館也可視為紀念受難家屬的紀念館。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地質學者專家前往震央地帶勘查後,建設於台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斷層隆起災區現址規劃改建為「地震紀念博物館」,以保存地震原址,紀錄地震史實,提供社會大眾及學校有關地震教育之活教材。後經教育部於90213日召開跨部會協調會議,訂名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以彰顯其紀念及教育意義。

   依據教育部專案小組之規劃,「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之主要目標包括:(一)普及地球科學及地震知識,(二)保存地震共同記憶,(三)喚起國人注重防震救災的意識,(四)協助推廣我國地震研究成果等四個面向。針對這四個目標,園區的規劃基於現址博物館的理念,包含了斷層保存館、影像館、毀壞教室保存與利用、防震建築展示及防災教育等部分。斷層保存館以介紹車籠埔斷層為核心,造型象徵以針線修補921地震的傷口。影像館是光復國中體育館的再利用,以震災紀念和人文關懷為主要內容,更新後的內容將減輕原先悲傷的氣氛,強調台灣走出震災的陰霾,重新出發。

 

 

二、相關理論探討

2-1展示的基本性質

  漢寶德[1]先生於民國八十九年出版的展示規畫-理論與實務中提到展示的基本性質分為四類,分別是「觀賞性」、「知識性」、「啟發性」、「宣導性」,書中指出每一個展示在這四種性質的尺度上都有其定位需要斟酌。

2-1-1觀賞性

  觀賞性是絕大多數參觀者主要的動機,人們被視覺呈現出美妙、奇異的表象所吸引,愛好奇異是人類的天性,對於自己不熟悉、在常識範圍外的東西感到興趣,是罕見的展示品具吸引力的原因。此外觀眾的定位也相當重要,知識水準較高的人,由於知識淵博對於奇異事物的定義相對較為狹窄,一般普羅大眾認為新奇怪異的對於高知識分子來說也許只是稀鬆平常的事物,因此在其定位上不可忽視。

2-1-2知識性

  其次是知識性。漢寶德先生在書中提到知識性有兩大特質:其一為好奇心所激發之知識性;另一為實用意義所需之知識性。對於博物館之主持人而言,知識性才是展示的目的,國家的博物館因為要實施大眾教育才投入大量資源。觀賞性不過是吸引大眾的手段。知識性資訊可以其深入的程度及提供資訊範圍的廣度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  展示品之標籤:名稱、相關人物、年代

(二)  展示品之說明:作品意義、有關事故

(三)  成組展示品的說明:門派、社會政治相關性

(四)  整體展示時風格的描述

  電子計算機發達後,近幾十年來逐漸發展出電子解說系統,以資料庫的方式提供大量資訊。近幾年又提供網路資訊的方式使得展示館的資訊可供未親自來館的民眾取得。

2-1-3啟發性

  其三為啟發性,啟發性有兩大屬性,及遊戲與體悟。自遊戲中體悟到的可以是知識以及智慧,其特色為精神所得可滲透於生命之中,培植生命的創造力。因此現代博物館學十分重視啟發的觀念,展示設計意以達到啟發之目的文最高原則。

文化性與教育性展示的分別[2]

  歸納來說,凡是以教育為目的的展示,都應該考慮以啟發性為主要展示方針。啟發性與知識性的差別在於教育的方式,知識性展示可以是為灌注性教育的方法。啟發性則是誘導性的教育方法,所以兩者沒有終極目標上的差別,只有使用技巧的不同。

2-1-4宣導性

  宣導性的展示目的有其主動性,宣導者,乃主持展示者,懷有讓觀眾接受某些觀念或事實的想法,因此展示的內容與方法均與此動機相互配合。如北京的革命博物館、台北中正紀念堂與國父紀念館等均屬此類型,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其實也有提升參觀者的民族意識此種意味存在。

2-2展演設計的特質

  簡單來說,展演、展示設計和一般建築、室內設計不同的是,接觸展演設計的觀者追求的是在短時間達到最大最強的視覺效果以及感受回饋,而建築、室內設計大多強調使用者長時間在其環境下能感受舒適。因此展示、展演空間如何透過其動線安排、造型設計、空間規畫去蘊藏所要表達的涵義,以及使用何種裝置去烘托被展示品、展示內容成為其重點。

三、對象分析

  以九二一地震教育圈的斷層館為例,在入口處開始即以一系列的中型裝置模型做為其展示主軸,目的在於吸引觀者的注意力,並同時提供教育展示資訊(如圖一、圖二)

圖一 入口處以大型地球儀裝置說明全球地震斷層 

圖二 以地球的剖面模型說面地核和地震的關係,並輔以說明板說明

  沿著線性動線前進,接著是藉著重新規畫地震實際斷層移動造成的土石、地形變動展示(圖三、圖四),這類型的展示可以讓觀者在安全的狀態下了解地震對地形地貌造成的影響,並詳細的以說明板解釋造成的原因。以上的展示手法均符合了展示的四大基本性質中的其中三項,即觀賞性、知識性、啟發性,由於地震教育園區的定位在於中小學生及一般民眾,故其展示方式以吸引人為主要,有辦法吸引非專業者的興趣,接著再由淺入深的方式傳達其知識,如此才能達到博物館教育的目的,而更進一步的是運用互動的展示裝置,讓參觀者實際體驗操作地震的成因以及影響,讓參觀者在文字版的解說之外能夠透過「裝置的操作」(圖五)這項動作來了解博物館要傳遞的訊息。 

圖三 藉著重新規畫其土石錯動的實際情況來說明地震的影響,是運用其展示基本性質的觀賞性,以一般難以見到的景象來吸引參觀者。 

圖四 將地貌改變造成的破壞保留下來做為展示,可以讓觀者在短時間內感覺到其視覺帶來的震撼。

 

圖五 互動裝置不僅可以吸引觀者,同時更可以藉著「操作」啟發觀者,達到、符合展示基本性質的啟發性。

  另外在地震影響保存的部分,園區內保留了大部分因地震毀損的建築樣貌(圖六),並規畫成園區內的展示動線,以各種高低不同的參觀動線讓觀者可以用各種一般看不到的不同角度來觀察地震對建築物造成的影響(圖七)。這樣的展示方式,因為明顯的提供了參觀者一般無法看到的事物景象,因此在視覺的傳達上有一定的吸引力。

圖六 倒塌毀損的建築物經過結構補強保留毀損的原貌供展示。 

圖七 透過動線的規劃參觀者有機會從高點近距離觀察破損的建築物

  地震災後的建築展示,其觀賞性質造成的展演效果特別重,人們受到視覺的刺激進而去接近展示物,其次才是知識性、啟發性的擷取。

  同樣的,園區內也使用敘事性的手法在破損的建築物中傳達九二一大地震的故事,在毀損的教室中引入動線穿越其中,藉由教室內的物件喚醒參觀者對於地震當時的記憶(圖八),如圖八所示,將動線拉入震後破損的教室中,黑板上的日期還標示著九月二十號,搭配一旁的液晶顯示器播放著災前的校園景象,透過解說員的講解更可以體會“九月二十號沒擦的黑板,九月二十一號後永遠都擦不到了”如此的訊息。 

圖八 將動線拉入破損的教室做為展示方式

四、結論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在基礎的設計規畫本質上還是依循所謂的「展示的基本性質」,但就此類型的博物館展演空間來探討,因其對象主要為一般民眾及國中小的學生,而非特殊高知識水準的層次,所以大部分展示方式均著重在「觀賞性」特質的發揮,頗有期待以新奇、少見的視覺感受吸引民眾的目的存在,然而針對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偏重觀賞性的特質繼續深入探討,可以再細分出以下三個特質:

(一)  民眾對災難的好奇

(二)  對悲劇的同情

(三)  對周遭危險的顧慮

等三個重點,實際上,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可以說就是在這三個大眾的期待以及性格下誕生的,它不僅是在一個受災嚴重的地點建立起一個具有紀念性的展示空間,同時就像處於事件之外的人們總喜歡在颱風天外出、在火災現場圍觀,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更滿足了人們喜歡在災後看熱鬧的好奇心態。另外,他也同時滿足了地震後的人們急於增加地震的相關知識、自救方法的需求,這也就是其展示、展演規劃設計能被視為成功案例的其中因素:在展示性質的大方向之下,根據其展示內容、人們普遍的性格去規劃其表達展示的方式

 

參考文獻:

a﹒漢寶德 (2000) 《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



[1]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籌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擔任第一任館長

 

[2] 圖表取自 漢寶德 展示規畫-理論與實務(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vons 的頭像
    jevons

    jevons談設計

    jevo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